什么是低轨卫星?
低轨卫星,是指运行在距地面200至2000公里轨道高度的人造卫星。200-600公里的高度,被业界称为黄金层或白金层,能兼具低延时和良好的稳定性,更高的通信能力和抗干扰能力。
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与距地约3.6万公里的传统高轨卫星(天通和北斗)相比,它拥有两大天然优势:
1、低时延:信号往返距离短(100毫秒以内),通信时延可媲美地面光纤,能满足视频通话等实时交互需求。
2、低损耗:路径短意味着信号衰减小,对用户终端设备的功率要求更低,为开发更小巧、便携的卫星终端提供了可能。
这些特性,使低轨卫星成为构建未来6G“空天地一体化”网络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。
 
为何全球竞相“跑马圈天”?
发展低轨卫星不仅是技术趋势,更是一场关乎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。
卫星的轨道和频率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战略资源,国际上遵循“先登先占”的原则。据估算,地球低轨理想容量约6万颗,而全球申报数量已超7万颗,一场激烈的“太空圈地运动”早已开始。
广阔的应用前景:
弥补覆盖盲区-为海洋、沙漠、山区等地面网络无法覆盖的地区提供无缝通信。
强化应急保障-在自然灾害导致地面通信瘫痪时,搭建永不中断的“生命线”。
推动万物互联-为全球物联网、自动驾驶、智慧城市等提供全域连接底座。
国家战略安全-建设自主可控的卫星互联网,对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具有深远意义。
全球赛道竞相角逐
目前,全球低轨卫星竞赛已形成“美国领先,中国追赶”的格局。
国际先行者:美国SpaceX公司的“星链”计划,已发射超9000颗卫星,在轨运行数量超8000颗,形成了初步的商业服务能力。亚马逊的“柯伊伯计划”也在加速追赶。
中国力量崛起:面对差距,中国正全力提速。中国星网的“GW星座”和上海垣信的“千帆星座”是两大主力.
中国星网:GW星座,计划发射规模13926颗星,截至2025年10月18日,发射卫星总数116星
上海垣信:千帆星座,计划发射1.5万颗星,截至2025年10月18日,发射卫星总数108星
2024年以来,我国低轨卫星组网已进入批量发射阶段,发射节奏显著加快。有市场预测显示,未来五年全球计划发射的LEO卫星中,中国贡献的比例有望超过75%。
产业加速:我们正站在爆发前夜
整个低轨卫星产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期,这为终端设备市场带来了明确且巨大的增量空间。
低轨组网建设提速:我国的“千帆星座”在2025年10月完成了第六批18颗卫星的发射,组网进程显著加快。根据行业预测,2025年至2027年,全球低轨卫星发射数量年均增长率预计将超过30%。
市场规模与机遇: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突破376亿元,终端用户规模已超300万户,并正向2030年的千万级目标迈进。终端作为用户连接卫星网络的直接接口,其市场需求将随着星座的完善而同步爆发。
终端厂商的机遇与未来
作为终端设备供应商,多模融合是必然路径:未来的终端,包括手持、船载、机载、车载设备也将普遍采用“卫星(天通/北斗/低轨)+5G”的多模设计,实现“空天地海”无缝切换。
专用终端需求涌现:除了应急行业、户外大众消费电子,各垂直行业对专用卫星终端的需求正在觉醒。
面向低轨通信市场,乐众已完成核心终端产品布局:推出集卫星(天通/北斗/低轨)与5G于一体的高端融合通信终端,凭借自研的全域连接软硬件,实现空天地海场景下的无缝切换与稳定通信,覆盖手持、车载、船载、机载等全形态应用,为渠道商提供技术领先、场景适配性强的成熟产品选择。
低轨卫星竞赛的上半场是太空组网,下半场将是地面终端的普及与应用生态的繁荣。随着中国星座组网加速与政策持续支持,一个由终端驱动的卫星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。